近期,江苏城市的足球联赛风靡一时,成为了民众热议的话题。每场比赛的观众人数屡次突破万人大关,其在抖音平台的话题播放量更是飙升至惊人的2.6亿。即便是国际知名的足球人士如贝克汉姆也加入了热议的行列,亲自为苏州队打call。
在我家,无论年长或年轻,都被这场足球联赛所吸引。我的75岁老妈与8岁的小外甥,都热衷于观看苏超的比赛,他们围在电视机前,为苏超队伍摇旗呐喊,甚至跃跃欲试想要亲临现场感受那份激情。就连我这个对足球并不感兴趣的人,也情不自禁地被这种氛围所吸引。
然而,在这股全民狂欢的热潮中,《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却如一盆冷水泼下,对苏超的“过度娱乐化”提出了质疑,并担忧其可能滑向“饭圈表达”的边缘。他们担心这种趋势可能使足球联赛变成一场“空洞的狂欢”。
原本以为这样的观点会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却没想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网友表示,老百姓看球只是为了娱乐,这并不妨碍任何人,何须如此苛责?
苏超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爆,其实并非偶然。这与江苏地区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江苏的“十三太保”个个经济实力强劲,互不相让。无论是苏州的全国第六的GDP,还是无锡的人均GDP全国领先,甚至是相对较弱的连云港,在其它省份也是中上水平。这种竞争文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被带到了球场上。
在苏超的比赛中,各城市间的对决都充满了地方特色。南京与无锡的比赛被戏称为“盐水鸭大战水蜜桃”,宿迁与徐州的比赛则被形容为“楚汉之争”。当苏州队战胜无锡队时,人们会调侃说“保住了太湖,无锡保住了机场”。这样的比赛让网友戏称:“苏超没有假球,只有世仇。”
更值得一提的是,苏超的球员并非都是职业球星,他们中有快递员、程序员、老师、学生等普通人。他们在球场上拼尽全力,即使担架频繁地抬下球员,观众也看得热血沸腾。尤其是徐州队与宿迁队的比赛,据称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名队员倒下,让人既感到心疼又过瘾。
除此之外,苏超的票价亲民也是其吸引人的地方。在扬州,只需39.9元就可以观看6场比赛;在常州,9.9元的票价还附赠萝卜干炒饭。这种接地气的玩法让足球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运动”,而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狂欢。
然而,《北京日报》却对苏超的“玩梗过多”提出批评,认为其不够严肃。但网友们并不买账,他们反驳道:业余比赛本就应该以娱乐为主,为何要让老百姓板着脸看球?更有网友引用周总理的名言质问:“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苏超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文旅消费,还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足球的魅力。在端午假期期间,有18万球迷涌入江苏各城市观赛。这样的火爆场景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相较之下,《北京日报》却对真正需要监督的事视而不见。比如某家庭背景深厚的学生利用特权进入娱乐圈等不公现象却鲜有报道和批评。然而《北京日报》却对老百姓的快乐足球指手画脚。这无疑让人感到遗憾和不解。
归根结底,苏超的火爆正是体育该有的样子——全民参与、充满欢乐与热血。足球可以多样表达、可以搞笑、可以接地气甚至可以是“友谊第十四”。与其高高在上地指导群众该如何看球,不如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老百姓宁愿看业余联赛也不愿关注某些职业比赛?苏超的成功是老百姓用脚投票投出来的结果。它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让足球回归了最纯粹的样子——拼尽全力玩得开心。如果连这种纯粹的快乐都要批判那么足球还能剩下什么呢?说到底中国足球缺的不是专业技巧而是那份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而苏超恰恰给了大家这份快乐。